皖南的村落通常與溪流為伴,因為交通需要,跨溪的橋總是很多,很多的橋也就有了不同的形態,每一座橋便是一處風景。出厚岸,左行不遠即是另一個古樸的村落,一座畫里的村落——查濟,一樣的躺在山的懷抱,一樣的僻遠而且沉寂。只是,如今的查濟已經不再寂寞,即使是多雨的時日,也有一些裝束略顯另類的遊客,帶著審視的目光在四處逡巡著,搜尋著他們心裏的風景。
喜歡散淡地走,從容而悠閑,查濟就是適合這麼散淡地行走的去處。清溪蜿蜒,流水淙淙,還有那無所不在的橋,橫跨溪澗。那些橋,在張揚著各自個性的同時,也在一往情深地述說著皖南村落文化的精義。
村落,往往是家的最初含義。從村落走出去的人漸多,村落也就被漸漸地賦予了老家的含義。在這大山的懷抱,最初的移民卜居於此,顯然是相中了這裏山清水秀的環境。背依青山、與水為鄰,得風得水,實在是安居樂業的好去處。盛唐之時,查氏先人仕宦於此,在此置恆產,興氏族,遂有濟陽查氏聚居的村落。一條清淺的溪水象徵著財源滾滾,從盛唐年代一路走來,伴隨著氏族的繁衍,也孕育著獨有的氏族文化。對祖先的崇敬,對土地的依戀,對青山的景仰,對溪流的呵護,還有對生命的尊重,對生活的熱愛。
皖南的村落,祠堂是隨處可見的風景。一座祠堂往往也就是一部氏族的發展史。往昔,在宗法社會傳統下,祠堂既威嚴而又神聖。每個家族都有屬於自己的祭祀活動,無論是春冬公祭,還是氏族重大議事活動,祠堂都是族人聚會的場所。就算平日親疏有別,在這祠堂里都有嚴格的長幼班序。加上祠堂建築架構的氣勢,威嚴盡顯。而神聖則在於先祖牌位不可冒瀆的地位。
查濟的祖祠面對許溪,四水歸明堂的建築結構與大多數皖南祠堂是一致的,而查氏後人更多是營商有成,所以祠堂便有了更多的重商氣象。步出祠堂,一座由條石修築而成的橋橫跨許溪,兩個衣著鮮艷的女子在橋下悠然地浣衣,青瓦白牆成為背景,成就的是一幅生活寫真。亘古以來,那些衣著不同,髮式有別,年歲依稀的查濟人,在這清溪之畔浣走了朝代的更替,日出日落之間,裊裊炊煙之中,演繹著不變的山鄉生存法則。
不同形制的橋,一律的條石,不同只在大小寬窄之間。一代又一代的行人,用他們的木屐、布鞋、草鞋、腳板,早已踏平了石板的坑坑窪窪,現代的皮鞋踏著前人的腳印,走過清溪,在那鱗次櫛比的馬頭牆與青瓦之間,在那些深深淺淺的巷道裏面,在那些苔痕斑駁的泥牆根下,搜尋著歲月的印記。這些印記,無不與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。
在傳統的理念中,人們相信行善積德的力量。所謂「向陽門第春常在,積善人家慶有餘」;「忠厚傳家久,詩書繼世長」。像修橋補路這等善舉,有能力者往往世代相繼,樂此不疲。小小村落之上,那些拱橋、平橋,無論是寬是窄,都有故事。或因為添丁,或因為功名,或因為發財,或因為還願,於是就有了那些橋。也許,村落文化反映出的是傳統文化的根深蒂固,那些世代相繼的慷慨之舉,把傳統的文化價值十分簡單明了地鐫刻於此。
在溪流的轉彎處,一座石板平橋成為觀景覽勝的最佳選擇,駐足於此,溪流環抱的查濟有如水墨畫里的村莊。自然,凡是到訪查濟的遊人,無一例外地會選擇這裏尋覓拍攝的角度,或是登上居民的樓頂俯瞰那些溪流環繞的村莊,以及那些參差錯落的屋頂。
小鎮居民一律是門對清溪,那些老人悠閑地坐在門前,全然不在意經過的遊人。溯流而上,眼前所見的是一座座跨溪的單體小橋,讓溪水不那麼單調。忽然,一排石橋並列於溪澗,兩側來往如履平地。作為溝通兩岸的橋,似乎不必如此費工費力。仔細一看,竟有四座單體石橋連成一體——四橋並立。這「四橋並立」的景觀演繹著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。昔年,許溪左岸是一尋常人家,一座窄狹的石板橋兀立於溪澗,行人過往常有落水之虞。許溪伴著歲月流逝,挑擔,割草,浣衣的女主人韶華漸逝,年屆耳順,行走在顫悠悠的石橋上再難如履平地。兩個兒子傾力盡孝,各自建成兩座石橋並立於許溪之上,作為獻給母親六十壽誕的賀禮,讓年邁的母親來往兩岸不再費力。數百年來,村民得受恩惠。面對這「四橋並立」奇觀,不禁萬千感慨。一座橋,承載著傳承不廢的孝行,一個孝行感化的是一代又一代的人。無言之教,實勝千言。
這是一個濕漉漉的季節,石板橋一律是濕漉漉的,行走在橋面上,清溪倒映著人影。古往今來的無數倒影中,細數著那些熟悉的身影,其中便有衣袂飄飄的詩仙李太白。遊歷了「十里桃花、萬家酒店」的桃花潭,詩仙應邀步入查濟,遊歷身後的碧山,詩仙這一路走來,寄情於這一方山水,也寄情於質樸的民風。如今,站在這詩仙曾經流連的石橋之上,彷彿看到意氣風發的詩仙,在微雨的天幕下,拈鬚低吟:「問余何意棲碧山,笑而不答心自閑。桃花流水杳然去,別有天地非人間。」
數年前尋訪桃花潭,房東家的老太太直說查濟更有味道,無奈不識道路未能尋獲。年前早春,一個畫家朋友來此寫生,留下許多令人稱羡的美圖美景。沿著溪流尋訪,心情怡然。時近正午,一座拱橋飛架兩岸,青藤懸垂而下,猶如綠色的瀑布。溪左,一處院落,古木森森,籬牆四合。溪右,雜花生樹,竹影婆娑。在這多雨的季節,遊人稀少,十分幽靜。此處,可以邀約二三好友在此小憩,面對清溪發獃,或是斜倚老樹冥想。那懸垂而下的綠色瀑布彷彿一簾幽夢,在夢境與現實之間,把身心舒展,融進這恬然的世外桃源。
此時,一切都靜止了,似乎聽到那綠意婆娑的青藤在拱橋上伸展筋骨,那熟悉的《一簾幽夢》的旋律慢慢浮出,穿過那綠色的簾櫳在心底漸漸地清晰。
本文出自: http://news.sina.com.tw/article/20180514/26848120.htmllv長夾lv皮帶lv圍巾